安陆市接官乡马安村是“孝感市和美乡村示范村”。近年来,马安村以“扫黄打非”工作站为依托,将“扫黄打非”与基层党建、公共文化服务、村级综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等有机相合,扫除涉“黄”涉“非”文化垃圾,抵制有害思想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文化环境。
与基层党建相结合。马安村“扫黄打非”工作站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扫黄打非”工作站负责人以及网格员、信息员、监督员等相关人员职责。整合“扫黄打非”工作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综治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把基层宣传、教育、文化、服务、平安建设等,统一凝聚为基层“扫黄打非”工作平台,确保“扫黄打非”工作有人管、有活动、有氛围、有成效。每年村两委班子成员专题研究部署“扫黄打非”工作至少4次。
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依托农家书屋,利用亲子阅读、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时机,开展“扫黄打非”宣传,普及“扫黄打非”知识。开设“村民微课堂”,通过微信、QQ群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扫黄打非”政策法规,累计推送相关内容35条,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阅读环境,杜绝低级趣味信息发布。结合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墙体标语、漫画,文化广场微景观、草地插牌、文化长廊等形式,建设“扫黄打非”宣传点位60多处。
与村级综治工作相结合。发挥村级协警、调解员、小组长、中心户等作用,将“扫黄打非”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经常性开展巡查工作。依托“雪亮工程”,织起一张治安防控“天网”,实现“扫黄打非”无死角、全覆盖。
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专兼职队伍和群众志愿者队伍,招募志愿者20余人,走村入户,宣传“扫黄打非”重要性及“黄非”的危害性,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各类非法出版物和文化垃圾。畅通举报渠道,配备“扫黄打非”举报箱,公布举报方式,通过群众监督,让制黄、贩黄、侵权盗版行为无处藏身。
来源:通讯员程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