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陆市烟店镇肖岗村:为民办实事 用心解难题

2024-01-16 10:29

 通讯员刘小平 安陆市烟店镇肖岗村由原费岗村与肖湾村合并而成,现有552户2267人。近年来,肖岗村两委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出行难题。

08.png

“泥巴路”变“连心路”

“做梦都没想到,原来的泥巴路如今实现了水泥路。”1月14日,肖岗村老党员程天发看着家门口正在施工的通组水泥路高兴地说。

合村前,费岗村与肖湾村结合部有几处破损严重的泥巴路、断头路,群众对此很有意见,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为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收集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全村修建长15.8公里、宽3.5米的水泥道路,刷黑4公里,实现了“组组通”。

“村里修水泥路需要配套资金,肖岗村采取干部个人带头捐、干部发动亲友捐、党员村民自愿捐、乡贤人士爱心捐的方式,累计募集资金106万元。”安陆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黄曦介绍。

09.png

“臭水塘”变“当家塘”

肖岗村五组是个“水尾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当家塘不能‘当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户收益。”村党支部徐德英说。

孔家大堰以前是“当家塘”,随着淤泥的沉积、杂草疯长,“当家塘”变成了臭水塘,群众看眼里、急在心上。2023年9月,村干部走访收集民意,邀请镇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形成整治方案并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扩容清淤工程采取政府投一点、村组出一点的方式,争取到了120万元资金,清淤200万立方米。施工完毕后,当家塘库容增加一倍以上,辐射良田灌溉面积900余亩。

“有了当家塘,种田不用慌,虽然很辛苦,收入有保障。”种田大户徐德富信心十足地说。

如今,肖岗村216口塘堰重新成为“当家塘”,一个个“当家塘”成了自然村的“消防塘”、牲畜饮用的“净水塘”、旱涝保收的“丰收塘”,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10.png

“荒山岗”变“油茶山”

肖岗村积极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让荒山变绿,促群众增收。

四组的黄家山、黎家山曾是荆棘遍布的荒山,也是20余户“自留山”,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致同意开荒种油茶?“请挖机开荒整带不用农户掏钱,开始3年的油茶种植、施肥、除草等由基地负责,3年后无偿归还农户。”油茶基地负责人曹军介绍,这种既不用花钱也不用操心的管理模式,农户十分乐意。油茶基地不仅让农户得实惠,也让大龄劳动力有活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这一片区400亩油茶基地,选择的是中籽高产油茶品种,采取标准化油茶种植,土地平整成带状,株距3米,一亩地种55株油茶苗。进入盛产期后,每株油茶树能榨两斤茶油,亩产超百余斤,收入至少4000元。”村干部潘敏权说。


 通讯员刘小平 安陆市烟店镇肖岗村由原费岗村与肖湾村合并而成,现有552户2267人。近年来,肖岗村两委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生产、出行难题。

08.png

“泥巴路”变“连心路”

“做梦都没想到,原来的泥巴路如今实现了水泥路。”1月14日,肖岗村老党员程天发看着家门口正在施工的通组水泥路高兴地说。

合村前,费岗村与肖湾村结合部有几处破损严重的泥巴路、断头路,群众对此很有意见,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为解决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收集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全村修建长15.8公里、宽3.5米的水泥道路,刷黑4公里,实现了“组组通”。

“村里修水泥路需要配套资金,肖岗村采取干部个人带头捐、干部发动亲友捐、党员村民自愿捐、乡贤人士爱心捐的方式,累计募集资金106万元。”安陆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黄曦介绍。

09.png

“臭水塘”变“当家塘”

肖岗村五组是个“水尾子”。“水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当家塘不能‘当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户收益。”村党支部徐德英说。

孔家大堰以前是“当家塘”,随着淤泥的沉积、杂草疯长,“当家塘”变成了臭水塘,群众看眼里、急在心上。2023年9月,村干部走访收集民意,邀请镇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形成整治方案并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扩容清淤工程采取政府投一点、村组出一点的方式,争取到了120万元资金,清淤200万立方米。施工完毕后,当家塘库容增加一倍以上,辐射良田灌溉面积900余亩。

“有了当家塘,种田不用慌,虽然很辛苦,收入有保障。”种田大户徐德富信心十足地说。

如今,肖岗村216口塘堰重新成为“当家塘”,一个个“当家塘”成了自然村的“消防塘”、牲畜饮用的“净水塘”、旱涝保收的“丰收塘”,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10.png

“荒山岗”变“油茶山”

肖岗村积极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让荒山变绿,促群众增收。

四组的黄家山、黎家山曾是荆棘遍布的荒山,也是20余户“自留山”,用什么办法让大家一致同意开荒种油茶?“请挖机开荒整带不用农户掏钱,开始3年的油茶种植、施肥、除草等由基地负责,3年后无偿归还农户。”油茶基地负责人曹军介绍,这种既不用花钱也不用操心的管理模式,农户十分乐意。油茶基地不仅让农户得实惠,也让大龄劳动力有活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这一片区400亩油茶基地,选择的是中籽高产油茶品种,采取标准化油茶种植,土地平整成带状,株距3米,一亩地种55株油茶苗。进入盛产期后,每株油茶树能榨两斤茶油,亩产超百余斤,收入至少4000元。”村干部潘敏权说。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