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公式”制作的短视频
成为博流量“密码”
山东的赵先生浏览短视频平台时发现,平台推送的一些短视频中,不少当事人的遭遇很是离奇,他尝试收集了一些。这些短视频中,虽然当事人不同,身处的环境也不一样,但讲述的遭遇却是出奇地一致。
“我老公丢了个文件,包里面有重要的文件,很重要的商业文件,有绝密的商业文件,有6万块钱的现金。”
“老公走了,当时我还怀着双胞胎。”

这些惊人相似的短视频中,当事人无一例外都是用离奇的遭遇作为开头,剧情都采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模式,而最后有的变成“求点关注”,有的变身带货“画风”。
赵先生:他们让我进群,交了98元。一开始说教你变网红,每个人安排一个师姐辅导上课。他们会开7天的课,例如很入门的用手机拍视频,还有个文案库。

换句话说,最后都是为了“变现”。
平台客服则反馈,“视听审核后会作出相应处罚”,“可能会对账号进行封禁,封禁直播权限或者减少推荐,但具体情况还是以审核为准”。
记者拨打了某平台电话客服,客服提示,举报维权相关问题可点击短信链接了解。按照短信链接的引导,一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平台上针对一条不实信息进行了投诉。按照页面的说法,投诉后,平台会在五分钟内审核材料,三小时内审核被投诉内容是否违规。但24小时过后,这篇帖子依旧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上。
网络虚假信息屡禁不止
专家:平台应承担连带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不实信息、谣言信息属于违法信息的范畴。互联网平台对治理谣言信息、不实信息都有主体责任,在明知或应知有谣言出现而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时,要承担连带责任。
如今,“泛新闻”博主发布的内容让用户难辨真伪,而人工智能技术也降低了虚假信息生产的成本。经济利益的诱惑促使个人、组织和平台形成“造假到传播,流量到变现”的“灰色产业”。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