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李白笔下的银杏

2025-07-01 08:57
李白笔下的银杏

朱绍斌
图片
图片


李白隐碧山,银杏生安陆。


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品味诗画安陆,弘扬银杏文化。



在李白故居——安陆白兆山巅,一棵数人合抱的古银杏树兀立擎天、凌霜傲雪。清代康熙年间《德安安陆郡县志》记载:“(白兆山)有庙祀真武神,一银杏树大数百围,千年物也。”民间传说它是李白与许夫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相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成婚后,寓家白兆山桃花岩,啸傲林泉,乘醉高吟,银杏树下赋诗篇,留下《静夜思》《山中问答》《夏日山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上安州裴长史书》《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二百多首瑰丽诗篇。


图片


今天,安陆钱冲作为全国唯一以古银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千年以上古银杏59株、500年以上1468株、百年以上古银杏4673株、数十年树龄的挂果大树3万多株,成为中国三大白果主产区、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中国,是银杏的原生地,是银杏亘古不变的家园。遍布全球各地的银杏,他们的故乡都是中国。银杏,真可谓中华民族赠给世界的礼物!

一、银杏称谓的赓续与流变

图片


作为3.5亿年前出现在茫茫地球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期幸存的植物“活化石”,银杏以其朴实无华的品格、雍容高洁的风姿和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人们给予银杏众多美好称呼:枰、平仲、圣果、公孙树、长生树……还有平民化的白果、鸭脚等。自中唐诗人元稹“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始称“银杏”。宋代以后,“银杏”之名随着欧阳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的诗句传遍天下。此后,银杏文化与诗词文化、书画文化、摄影文化、音乐舞蹈等融合,大放异彩,推动银杏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共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一)银杏最初的名称——枰、平仲、文杏
枰、平仲


图片


银杏枝干挺拔,美丽怡人,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坚贞高洁,顽强无畏,同时胸怀博大,平和中正,和谐共生,千秋不衰。其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正是中华的“民族之魂”的象征。古往今来,所有的花草树木中,银杏最得文人雅士青睐。对于银杏,那些文坛巨擘,从来都不吝于文字和感情。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歌颂银杏的诗篇,出现了关于银杏的记载。


钱冲7.jpg


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人们称银杏为“枰木”,主要是因为银杏作的棋盘平直、不变形,也不遭虫蛀,保存时间极长。汉代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就说“华枫枰栌”,都是汉武帝上林苑里最美丽的风景树种,称赞银杏“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峻茂。”


76dec7104565f3195f2003fabccc481.jpg


平仲——西晋左思《三都赋》也赞美银杏:“平仲桾櫏,松梓古度。”自南北朝而至隋唐时期,“平仲”作为银杏的称谓沿袭下来,直到宋元时期。银杏誉称“平仲”,就是称赞这种树具有正直公道的品格。初唐诗人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歌咏银杏: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银杏)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文杏、鸭脚

文杏——银杏在唐代没有统一的名称,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在终南山隐居,在他的辋川别墅盛种银杏,作诗《文杏馆》歌咏银杏: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


图片


鸭脚——唐代开始,民间称银杏为鸭脚,因为银杏叶的形状与鸭蹼相似。银杏叶片片舒展,不正如水中划动的鸭蹼么?平民化的称呼“鸭脚”屡屡见诸宋人诗词。梅尧臣从江南宣州带回银杏,欧阳修赠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梅尧臣答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与欧阳修传出银杏佳话。刘原父咏银杏:“魏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张商英咏银杏:“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张舜民有诗“何人栽银杏,青条数尺间。”黄庭坚诗曰“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安得携手嬉,烹茶煨鸭脚”。贺铸《贺新郎》有“杜宇花残银杏过,犹有秋英未吐”的名句。


图片

(二)“银杏”得名与传播
银杏

“银杏”称谓最早出自中唐时期诗人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一诗,其中有诗句“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开始把“银杏”之名诗意化。


到了宋代,“银杏”借一代文宗之诗传播开来,这就是欧阳修的《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宋代,银杏果实极为难得,成为贡品和上流社会相互馈赠的高级果品。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载:“京师(开封)旧无银杏,附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来,植于私第,因而着子,自后稍稍蕃多,不复以南方为贵。”宋代《宣和画谱》收录内臣乐士宣的《银杏白头翁》画一幅,只称银杏,不称鸭脚。可见,宋代宫廷称“银杏”,而民间仍普遍称“鸭脚”。


宋代还有书法作品《周必大题秦少游帖》,上书“惠及银杏,尤见厚意”。周必大是宋孝宗时中书舍人,秦少游即秦观,著名文人,一个送银杏,一个题赠书帖,可算得上是一段“银杏佳话”。


图片


南宋时期,银杏、鸭脚并称。陈师道诗中有“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陆游诗中有“鸭脚叶黄乌臼丹,草烟小店风雨寒”、“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晁补之诗中有“五百年间城郭改,空留鸭脚伴琼花。”


杨万里有《银杏》诗:

“深灰浅火略相遇,小苦味甘韵最高。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作金桃。”


李清照有词《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图片


元明清时期也多见歌咏银杏之作。元人詹时雨《一枝花·丽情》套曲有“银杏叶雕零鸭脚黄,玉树花冷淡鸡冠紫。”明代刘基诗中有“银杏子成边雁到,木犀花发野莺飞。”徐世隆诗中有“鸭脚参天风雨老,龙髯蛰地雪霜寒”。王錂曲中有“红雨乱春丛,清阴掩平仲。”清代曹寅《入灵谷寺》诗中有“马塍酹客穿陵隧,鸭脚干霄逼相轮。”


(三)元代以后,“白果”之名开始流行
白果


白果——因银杏果成熟后洁白如银,晶莹可爱,元代以后人们称“白果”。“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的《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其种仁食药两用,被收入各种药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果部》记载:“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图片


银杏又称公孙树,古人云:公种而孙得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说银杏生长期特别长,成熟期特别晚。生长于农村的同学可能听民谚:“桃三李四杏五年”。可是银杏树苗种下,开花结果要等待多少年呢,三十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往往爷爷辈栽下,孙子辈才能看到结白果,所以称公孙树。


二、李白笔下的银杏——白胡桃

白胡桃——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银杏没有统一称谓,有称“枰”、平仲果;有称鸭脚、文杏等。那时期,“银杏”一词还没有出现。

图片

约因为出生在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碎叶的缘故,李白“酒隐安陆”时期,给银杏取了个富有中亚物产风格的名称——白胡桃。这是古今诗文作品唯一一处对银杏的独有称谓,出自李白的咏物诗《白胡桃》: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



当代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以为,胡桃即核桃,诗中“白胡桃”当指白色的核桃。然而,细品诗意,“白玉盘中看却无”及“腕前推下水晶珠”的比喻,李白笔下的“白胡桃”显然与核桃外观特征、果品肉质殊为不合。那么,白胡桃,究竟是哪种果品?笔者在赏析诗意、品味白果的基础上,悟出李白此诗所咏之物,就是今天湖北安陆闻名全国的特产——银杏。银杏果即白果,皎然洁白,所以“白玉盘中看却无”;剥开外壳,白果仁晶莹剔透,所以李白比喻为“水晶珠”。李白长驻安陆十年,常与朋友诗酒酬唱、以诗会友,并亲手栽下银杏树,当然也曾将白果作为下酒果品。因那时没有“银杏”一词,所以诗才绝艳、想象奇妙的诗仙李白,给银杏取了个诗意满满而又融合中亚文化元素的名称——白胡桃。


白胡桃本是一种俗物,可一经大诗人李白的神笔点化,它却变得如珠似玉、高贵华美!诗人那瑰丽奇特的“诗心”和那“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那状物却不滞于物、绘形而不囿于形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这首《白胡桃》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首诗语言清丽、简洁流畅,把白胡桃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有趣,生动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


图片


千年银杏在,文脉传古今。


秋日

畅游落日熔金、黄金铺地的

钱冲古银杏国家森公园

诵李白诗篇,赏千秋银杏

真可谓享受难得的文化旅游盛宴


(朱绍斌  现任安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主编、出版《李白与安陆》《李白安陆十年诗文鉴赏》《李白安陆诗百篇》《李白故居白兆山》以及《安陆银杏文化》《安陆银杏故事》《魅力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等专著。)


来源:朱绍斌

编辑:曾晗

一审:盛婷 

二审:吴焱

三审:叶亚玲 

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李白笔下的银杏

朱绍斌
图片
图片


李白隐碧山,银杏生安陆。


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品味诗画安陆,弘扬银杏文化。



在李白故居——安陆白兆山巅,一棵数人合抱的古银杏树兀立擎天、凌霜傲雪。清代康熙年间《德安安陆郡县志》记载:“(白兆山)有庙祀真武神,一银杏树大数百围,千年物也。”民间传说它是李白与许夫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相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成婚后,寓家白兆山桃花岩,啸傲林泉,乘醉高吟,银杏树下赋诗篇,留下《静夜思》《山中问答》《夏日山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上安州裴长史书》《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等二百多首瑰丽诗篇。


图片


今天,安陆钱冲作为全国唯一以古银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千年以上古银杏59株、500年以上1468株、百年以上古银杏4673株、数十年树龄的挂果大树3万多株,成为中国三大白果主产区、闻名全国的银杏之乡。中国,是银杏的原生地,是银杏亘古不变的家园。遍布全球各地的银杏,他们的故乡都是中国。银杏,真可谓中华民族赠给世界的礼物!

一、银杏称谓的赓续与流变

图片


作为3.5亿年前出现在茫茫地球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期幸存的植物“活化石”,银杏以其朴实无华的品格、雍容高洁的风姿和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人们给予银杏众多美好称呼:枰、平仲、圣果、公孙树、长生树……还有平民化的白果、鸭脚等。自中唐诗人元稹“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始称“银杏”。宋代以后,“银杏”之名随着欧阳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的诗句传遍天下。此后,银杏文化与诗词文化、书画文化、摄影文化、音乐舞蹈等融合,大放异彩,推动银杏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共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一)银杏最初的名称——枰、平仲、文杏
枰、平仲


图片


银杏枝干挺拔,美丽怡人,朴实无华,典雅大方,坚贞高洁,顽强无畏,同时胸怀博大,平和中正,和谐共生,千秋不衰。其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正是中华的“民族之魂”的象征。古往今来,所有的花草树木中,银杏最得文人雅士青睐。对于银杏,那些文坛巨擘,从来都不吝于文字和感情。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歌颂银杏的诗篇,出现了关于银杏的记载。


钱冲7.jpg


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人们称银杏为“枰木”,主要是因为银杏作的棋盘平直、不变形,也不遭虫蛀,保存时间极长。汉代司马相如作《上林赋》,就说“华枫枰栌”,都是汉武帝上林苑里最美丽的风景树种,称赞银杏“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峻茂。”


76dec7104565f3195f2003fabccc481.jpg


平仲——西晋左思《三都赋》也赞美银杏:“平仲桾櫏,松梓古度。”自南北朝而至隋唐时期,“平仲”作为银杏的称谓沿袭下来,直到宋元时期。银杏誉称“平仲”,就是称赞这种树具有正直公道的品格。初唐诗人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歌咏银杏: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银杏)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文杏、鸭脚

文杏——银杏在唐代没有统一的名称,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在终南山隐居,在他的辋川别墅盛种银杏,作诗《文杏馆》歌咏银杏: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


图片


鸭脚——唐代开始,民间称银杏为鸭脚,因为银杏叶的形状与鸭蹼相似。银杏叶片片舒展,不正如水中划动的鸭蹼么?平民化的称呼“鸭脚”屡屡见诸宋人诗词。梅尧臣从江南宣州带回银杏,欧阳修赠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梅尧臣答诗:“去年我何有,鸭脚远赠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与欧阳修传出银杏佳话。刘原父咏银杏:“魏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张商英咏银杏:“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张舜民有诗“何人栽银杏,青条数尺间。”黄庭坚诗曰“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安得携手嬉,烹茶煨鸭脚”。贺铸《贺新郎》有“杜宇花残银杏过,犹有秋英未吐”的名句。


图片

(二)“银杏”得名与传播
银杏

“银杏”称谓最早出自中唐时期诗人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一诗,其中有诗句“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开始把“银杏”之名诗意化。


到了宋代,“银杏”借一代文宗之诗传播开来,这就是欧阳修的《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宋代,银杏果实极为难得,成为贡品和上流社会相互馈赠的高级果品。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载:“京师(开封)旧无银杏,附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来,植于私第,因而着子,自后稍稍蕃多,不复以南方为贵。”宋代《宣和画谱》收录内臣乐士宣的《银杏白头翁》画一幅,只称银杏,不称鸭脚。可见,宋代宫廷称“银杏”,而民间仍普遍称“鸭脚”。


宋代还有书法作品《周必大题秦少游帖》,上书“惠及银杏,尤见厚意”。周必大是宋孝宗时中书舍人,秦少游即秦观,著名文人,一个送银杏,一个题赠书帖,可算得上是一段“银杏佳话”。


图片


南宋时期,银杏、鸭脚并称。陈师道诗中有“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陆游诗中有“鸭脚叶黄乌臼丹,草烟小店风雨寒”、“不飣栗与梨,犹能烹鸭脚。”晁补之诗中有“五百年间城郭改,空留鸭脚伴琼花。”


杨万里有《银杏》诗:

“深灰浅火略相遇,小苦味甘韵最高。

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作金桃。”


李清照有词《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图片


元明清时期也多见歌咏银杏之作。元人詹时雨《一枝花·丽情》套曲有“银杏叶雕零鸭脚黄,玉树花冷淡鸡冠紫。”明代刘基诗中有“银杏子成边雁到,木犀花发野莺飞。”徐世隆诗中有“鸭脚参天风雨老,龙髯蛰地雪霜寒”。王錂曲中有“红雨乱春丛,清阴掩平仲。”清代曹寅《入灵谷寺》诗中有“马塍酹客穿陵隧,鸭脚干霄逼相轮。”


(三)元代以后,“白果”之名开始流行
白果


白果——因银杏果成熟后洁白如银,晶莹可爱,元代以后人们称“白果”。“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的《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其种仁食药两用,被收入各种药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果部》记载:“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图片


银杏又称公孙树,古人云:公种而孙得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说银杏生长期特别长,成熟期特别晚。生长于农村的同学可能听民谚:“桃三李四杏五年”。可是银杏树苗种下,开花结果要等待多少年呢,三十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往往爷爷辈栽下,孙子辈才能看到结白果,所以称公孙树。


二、李白笔下的银杏——白胡桃

白胡桃——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银杏没有统一称谓,有称“枰”、平仲果;有称鸭脚、文杏等。那时期,“银杏”一词还没有出现。

图片

约因为出生在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碎叶的缘故,李白“酒隐安陆”时期,给银杏取了个富有中亚物产风格的名称——白胡桃。这是古今诗文作品唯一一处对银杏的独有称谓,出自李白的咏物诗《白胡桃》: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精珠。



当代李白研究大家郁贤皓先生《李太白全集校注》以为,胡桃即核桃,诗中“白胡桃”当指白色的核桃。然而,细品诗意,“白玉盘中看却无”及“腕前推下水晶珠”的比喻,李白笔下的“白胡桃”显然与核桃外观特征、果品肉质殊为不合。那么,白胡桃,究竟是哪种果品?笔者在赏析诗意、品味白果的基础上,悟出李白此诗所咏之物,就是今天湖北安陆闻名全国的特产——银杏。银杏果即白果,皎然洁白,所以“白玉盘中看却无”;剥开外壳,白果仁晶莹剔透,所以李白比喻为“水晶珠”。李白长驻安陆十年,常与朋友诗酒酬唱、以诗会友,并亲手栽下银杏树,当然也曾将白果作为下酒果品。因那时没有“银杏”一词,所以诗才绝艳、想象奇妙的诗仙李白,给银杏取了个诗意满满而又融合中亚文化元素的名称——白胡桃。


白胡桃本是一种俗物,可一经大诗人李白的神笔点化,它却变得如珠似玉、高贵华美!诗人那瑰丽奇特的“诗心”和那“点石成金”的生花妙笔,那状物却不滞于物、绘形而不囿于形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这首《白胡桃》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首诗语言清丽、简洁流畅,把白胡桃的形象描绘得生动而有趣,生动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


图片


千年银杏在,文脉传古今。


秋日

畅游落日熔金、黄金铺地的

钱冲古银杏国家森公园

诵李白诗篇,赏千秋银杏

真可谓享受难得的文化旅游盛宴


(朱绍斌  现任安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主编、出版《李白与安陆》《李白安陆十年诗文鉴赏》《李白安陆诗百篇》《李白故居白兆山》以及《安陆银杏文化》《安陆银杏故事》《魅力钱冲——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等专著。)


来源:朱绍斌

编辑:曾晗

一审:盛婷 

二审:吴焱

三审:叶亚玲 

出品:安陆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