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
不仅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重要历史见证
更承载着新四军第五师的峥嵘岁月

近年来
陵园先后入选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
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而在这背后
离不开一群守陵人的坚守与付出
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在苍松翠柏间,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每天,总能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在园中穿行,时而俯身擦拭墓碑,时而修剪草木,他就是守陵人樊正红。

2019年,
30岁的樊正红脱下军装,
毅然选择来到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工作,
守护长眠在此的英烈。

“若有战,召必回。战场不同了,但守护的责任没变。这里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净土。守护好这里,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根,守护那份不能丢的精神,让后人知道谁为他们拼过命、流过血,这是我们的本分。”

近年来,为提升园区安全管理水平,陵园引入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园区纪念广场、英烈园、烈士纪念馆等重点区域的全天候智能监测,樊正红的守护方式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以前管理陵园全靠人工巡查,工作效率比较低,现在引入了监控管理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这套系统可以24小时监控园区安全。”

走进烈士纪念馆内,
有这样一件珍贵文物,
它看似一张普通的八仙桌,
桌面上斑驳的痕迹还存留着历史的温度,
无声诉说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这张八仙桌是李先念司令员当年亲手为地下交通站制作的,在革命时期是重要信物。在动荡年代它一度消失,直到80年代初,才由地下交通站张继生的后人找到并捐献出来。它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那段血与火岁月的亲历者。”



烈士纪念馆内共收藏革命文物100件,历史照片100余张,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陵园工作人员不仅熟记每件文物的历史,更用心讲述着它们承载的革命精神。每逢清明、“七一”等重要节点,陵园都会迎来参观高峰,樊正红和同事们便会化身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让红色的种子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
“守护烈士陵园不仅仅是看好这片土地和这些文物,更重要的是把烈士们的故事和精神传承下去。”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
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在这片精神高地上
新时代的红色传承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编辑:曾晗
一审:盛婷
二审:吴焱
三审:叶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