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血染青春铸忠魂——追忆抗日女英烈杨威同志

2025-07-24 15:13

通讯员李军 在安陆市雷公镇彭桥村的白兆山麓,一座青灰色花岗岩墓碑肃然矗立,碑文“杨威烈士之墓”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长眠着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巾帼英雄,她用如歌青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用热血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5ef1f00fbe067b6360ac2de46676757

杨威,原名欧阳英,1921年10月8日出生于襄阳欧庙镇一户书香门第。她自幼聪慧过人,在省立第五中学就读时便显露出过人才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6岁的她毅然报考爱国将领张自忠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更名"欧阳克敌",誓以青春报国。次年7月,她在襄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交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1939年,欧阳克敌来到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竹沟根据地学习。当听到陈少敏同志“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时,她激动地再次更名——“杨威”。“我要让青春为祖国扬威!”这铿锵誓言,成为她短暂而辉煌人生的最好注脚。

烽烟漫鄂中,杨威随陈少敏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安陆青龙潭,她主动请缨深入日伪势力猖獗的烟墩店一带。彼时土匪横行、敌特遍地,工作险象环生。一次工委突遭伪军搜查,众人紧急疏散,唯有杨威沉着收拾文件、消除痕迹,最后才翻墙撤离。这位十八岁的姑娘在危急关头的冷静,老战士也为之赞叹。

1940年,杨威调任京安县委宣传部长。面对日伪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夹击,她在安应南乡奔走呼号:“革命是要流血的,但革命者的血不会白流!”她动员五千妇女生产支前,组织百余青年参军,建立情报网、武装民兵,将王家店一带打造成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1941年秋,她在桑树店区代表会上部署反“扫荡”斗争,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惊叹:“年纪小小的,做事竟如此老成!”

1941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十七的秋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写了历史。杨威在大堰角村开完干部会议后,因叛徒出卖,不幸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凛然宣告:“我叫抗日!姓抗,名日!”次日黎明,在她二十岁生日这天,凶残的敌人用刺刀结束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义前,杨威高呼的革命口号,至今仍在涢水河畔回响。

1962年深秋,时任中央委员的陈少敏同志重返鄂中,在麦田边找到杨威的遗骨时泣不成声。“终于找到你们了,带你们回家。”遗骸迁葬白兆山麓时,陈少敏亲书碑文。2015年,她入选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从襄江之滨到涢水河畔,从欧阳英、欧阳克敌到杨威,三次更名勾勒出一个富家少女成长为民族英雄的生命轨迹。原国家主席李先念誉其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而安陆百姓更传颂她为“襄樊的赵一曼”。

八十载春秋过,烈士精神永不朽。当我们漫步在安陆的稻花香里,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杨威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在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继续前行。

(来源:安陆市雷公镇人民政府)

通讯员李军 在安陆市雷公镇彭桥村的白兆山麓,一座青灰色花岗岩墓碑肃然矗立,碑文“杨威烈士之墓”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长眠着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巾帼英雄,她用如歌青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日史诗,用热血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5ef1f00fbe067b6360ac2de46676757

杨威,原名欧阳英,1921年10月8日出生于襄阳欧庙镇一户书香门第。她自幼聪慧过人,在省立第五中学就读时便显露出过人才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6岁的她毅然报考爱国将领张自忠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更名"欧阳克敌",誓以青春报国。次年7月,她在襄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生命交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1939年,欧阳克敌来到有“小延安”之称的河南竹沟根据地学习。当听到陈少敏同志“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时,她激动地再次更名——“杨威”。“我要让青春为祖国扬威!”这铿锵誓言,成为她短暂而辉煌人生的最好注脚。

烽烟漫鄂中,杨威随陈少敏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在安陆青龙潭,她主动请缨深入日伪势力猖獗的烟墩店一带。彼时土匪横行、敌特遍地,工作险象环生。一次工委突遭伪军搜查,众人紧急疏散,唯有杨威沉着收拾文件、消除痕迹,最后才翻墙撤离。这位十八岁的姑娘在危急关头的冷静,老战士也为之赞叹。

1940年,杨威调任京安县委宣传部长。面对日伪扫荡与国民党顽固派夹击,她在安应南乡奔走呼号:“革命是要流血的,但革命者的血不会白流!”她动员五千妇女生产支前,组织百余青年参军,建立情报网、武装民兵,将王家店一带打造成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1941年秋,她在桑树店区代表会上部署反“扫荡”斗争,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惊叹:“年纪小小的,做事竟如此老成!”

1941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十七的秋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写了历史。杨威在大堰角村开完干部会议后,因叛徒出卖,不幸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凛然宣告:“我叫抗日!姓抗,名日!”次日黎明,在她二十岁生日这天,凶残的敌人用刺刀结束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义前,杨威高呼的革命口号,至今仍在涢水河畔回响。

1962年深秋,时任中央委员的陈少敏同志重返鄂中,在麦田边找到杨威的遗骨时泣不成声。“终于找到你们了,带你们回家。”遗骸迁葬白兆山麓时,陈少敏亲书碑文。2015年,她入选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英雄事迹永载史册。

从襄江之滨到涢水河畔,从欧阳英、欧阳克敌到杨威,三次更名勾勒出一个富家少女成长为民族英雄的生命轨迹。原国家主席李先念誉其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而安陆百姓更传颂她为“襄樊的赵一曼”。

八十载春秋过,烈士精神永不朽。当我们漫步在安陆的稻花香里,当我们享受着和平的阳光,杨威们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依然在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继续前行。

(来源:安陆市雷公镇人民政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