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新版诊疗方案发布!关于基孔肯雅热,专家研判→

2025-08-04 09:08

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图片

关于基孔肯雅热

这些知识要掌握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

  •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诊疗方案》介绍,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图片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

  •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

  •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

  •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图片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



  • 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 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

  •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图片

蚊媒传播潜伏期复杂

较难预判何时达峰



从佛山首次发现本次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随着疫情波动,该如何推测疫情走向?又能否判断这波疫情何时达峰?来听专家解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由于病毒在蚊子体内,它需要繁殖发育、再繁殖扩增,到唾液腺后才有传播力,这就是外潜伏期。再加上感染后也有潜伏期,所以它要比一般传染病复杂一些,在判定它的流行、达峰等方面会相对困难一些。在控制时,也会出现滞后现象。但只要我们是按照蚊媒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来加强防控,还是基本能判定。



图片

北方出现白纹伊蚊

但传播风险相对较低



最近,有些北方省份的网友也发现了黑白花的白纹伊蚊。目前,这种可以传染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蚊子在我国分布情况如何?有怎样的传播风险?戳视频,来听专家介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北方地区的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是针对夏季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还是应该加强防蚊,清积水、灭蚊虫,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图片
使用香囊、艾草等
无法保证驱蚊效果



有不少网友分享了一些土方法来驱蚊,比如,在家里用艾草、中草药香囊,或种植相应的植物。那么,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达到驱蚊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类似这些东西有一定的驱蚊效果,但都没有保障。我们做过大量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用这种比较标准的方法去测定,确实有一定效果。比如,你被蚊子叮了100个包,你用了它,就可能变成被叮60个包。



图片

被叮咬后冷敷和外部消毒

不能阻断病毒感染



被伊蚊叮咬存在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风险,如果万一被叮咬,有没有什么方法避免感染?冷敷、外部涂抹酒精等方法,能阻止感染基孔肯雅热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被叮咬后,往往是病毒已经可能进入血液,它会进入(血液)循环,比如冷敷可能对减缓它的循环速度有一点作用,但一般是很难阻断的。我们针对蚊媒传染病,就是加强防护,尽量不要被蚊虫叮咬。



图片

“放鱼防蚊”

需根据蚊子种类有所区别



最近,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在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通过鱼苗在水中食用蚊卵和幼虫来达到降低蚊子密度的作用。          


专家提示,针对不同蚊子种类的生物防治手段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释放鱼类来控制蚊虫,这是属于生物防治,是比较生态环保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要提倡的。但针对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它的贡献是有限的,因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其生态习性非常独特,喜欢孳生在小型水体,而很多小型积水不适合投放鱼类。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共同关注》、央视新闻客户端

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图片

关于基孔肯雅热

这些知识要掌握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

  •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诊疗方案》介绍,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图片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

  •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

  •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

  •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图片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



  • 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 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

  •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图片

蚊媒传播潜伏期复杂

较难预判何时达峰



从佛山首次发现本次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随着疫情波动,该如何推测疫情走向?又能否判断这波疫情何时达峰?来听专家解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由于病毒在蚊子体内,它需要繁殖发育、再繁殖扩增,到唾液腺后才有传播力,这就是外潜伏期。再加上感染后也有潜伏期,所以它要比一般传染病复杂一些,在判定它的流行、达峰等方面会相对困难一些。在控制时,也会出现滞后现象。但只要我们是按照蚊媒传染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来加强防控,还是基本能判定。



图片

北方出现白纹伊蚊

但传播风险相对较低



最近,有些北方省份的网友也发现了黑白花的白纹伊蚊。目前,这种可以传染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蚊子在我国分布情况如何?有怎样的传播风险?戳视频,来听专家介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北方地区的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是针对夏季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还是应该加强防蚊,清积水、灭蚊虫,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图片
使用香囊、艾草等
无法保证驱蚊效果



有不少网友分享了一些土方法来驱蚊,比如,在家里用艾草、中草药香囊,或种植相应的植物。那么,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达到驱蚊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类似这些东西有一定的驱蚊效果,但都没有保障。我们做过大量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用这种比较标准的方法去测定,确实有一定效果。比如,你被蚊子叮了100个包,你用了它,就可能变成被叮60个包。



图片

被叮咬后冷敷和外部消毒

不能阻断病毒感染



被伊蚊叮咬存在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风险,如果万一被叮咬,有没有什么方法避免感染?冷敷、外部涂抹酒精等方法,能阻止感染基孔肯雅热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被叮咬后,往往是病毒已经可能进入血液,它会进入(血液)循环,比如冷敷可能对减缓它的循环速度有一点作用,但一般是很难阻断的。我们针对蚊媒传染病,就是加强防护,尽量不要被蚊虫叮咬。



图片

“放鱼防蚊”

需根据蚊子种类有所区别



最近,佛山市禅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在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部分水域累计投放4200尾鱼苗,其中,鲢鱼4000尾、拉利毛足鲈200尾。通过鱼苗在水中食用蚊卵和幼虫来达到降低蚊子密度的作用。          


专家提示,针对不同蚊子种类的生物防治手段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 刘起勇:释放鱼类来控制蚊虫,这是属于生物防治,是比较生态环保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要提倡的。但针对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它的贡献是有限的,因为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其生态习性非常独特,喜欢孳生在小型水体,而很多小型积水不适合投放鱼类。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共同关注》、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