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龚寒冰 “法官,谢谢您,我能抱抱您吗?”近日,安陆市人民法院城区法庭内,当事人李某紧紧握住承办法官的手,眼眶泛红地说道。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源于一起曾剑拔弩张的离婚纠纷,通过法官的耐心调解与真情帮扶,矛盾不仅彻底化解,更让司法温度如春风暖阳,直抵人心。
李某(女)与张某(男)因夫妻感情破裂,最终诉至法院请求离婚。经法官主持,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准许双方自愿离婚;李某自愿一次性支付张某孩子抚养费补偿款6万元,同时放弃所有共同财产分割,其名下车辆归张某所有,后续十个月的车贷自协议签订次月起由张某偿还;而张某则需在协议签订15日内,配合办理孩子姓名变更及户口迁移手续
调解书生效后,李某按约将6万元转至法院账户,本以为纠纷就此画上句号,然而张某却以李某拖欠一个月车贷未还为由,拒绝配合孩子相关手续办理。此时,孩子入学在即,户口与姓名问题亟待解决,而李某因筹措补偿款已负债累累,独自抚养孩子经济拮据,无力偿还逾期车贷,双方矛盾再度激化。
秉持“枫桥经验”中“实质性化解矛盾”的理念,依据保护妇女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原则,通过梳理案件思路,法官认为只有先解决李某逾期车贷的问题,双方矛盾才有化解的可能。但考虑到李某目前经济情况困难,为推动案子进展、和平解决冲突,法官将李某叫到法庭,语重心长地说:“谁都有难的时候,这3600元你拿着,先把车贷补上。”法官自掏腰包,主动拿出自己的钱借给李某,帮助其突破资金困境,化解燃眉之急。
解决了眼前的资金问题,法官并没有停下调解的脚步,而是多次与张某沟通,从情、理、法多角度出发,耐心疏导其抵触情绪,阐明李某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在法官的真情劝说下,张某的内心逐渐被触动,最终被法官的真诚打动,同意用李某支付的补偿款一次性结清剩余车贷,减少了衍生案件的发生。
为了将矛盾彻底化解,法官趁热打铁,引导双方完成车辆过户、保险转移登记等手续,保障车辆后续相关权益及使用安全。同时,在法官的协助下,李某顺利完成了孩子的姓名变更与户口迁移,彻底消除潜在纠纷。
“您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这钱我一定尽快还您!”事后,李某愧疚地说道,法官却笑着宽慰:“钱不急,什么时候宽裕了就什么时候还,你带着孩子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正是这份设身处地的体谅,让李某忍不住提出了那个温暖的请求——“法官,我可以抱抱您吗?”
这起曾可能“两败俱伤”的纠纷,在司法的柔情与担当下圆满落幕。安陆市人民法院城区法庭始终践行“枫桥经验”,坚持“走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摒弃“一判了之”的形式主义,以春风化雨的态度,走进当事人心里。把群众的“揪心事”当成“自家事”,通过促进和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用一个个温暖的司法实践,守护着万家安宁。
(来源:安陆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