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赵棚镇赵棚社区张家冲
有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屋
这里是安北地区建立
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张氏祠堂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
张氏祠堂不仅是指挥据点
还充当临时医院
面对外敌侵略
以张家祠堂湾为中心的
赵棚人民舍小家顾大家
前仆后继
为民族抗战贡献了
源源不断的力量



走进赵棚镇张氏祠堂,厚重的门后尘封着烽火岁月。作为《鄂中抗战策源地——张氏祠堂》的编写者,祠堂管理员张其文老人带我们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祠堂,在1939年日军侵占安陆,赵棚成为抗日前沿时,被当地守祠人张世金毅然开放,成为抗日武装的秘密联络点。同年2月,革命前辈汪立波在此建立中共张氏祠堂党支部,发展党员30余人,为当地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9年5月9日,李先念率部队来到张家冲,是汪立波接待的,这也是汪立波时隔7年才见到他的老首长李先念。汪立波就把他这几年在安陆、应山、孝感掌握的日军、国民党、共产党、土匪等所有各地情况详细的向李先念作了汇报。李先念对汪立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称赞,并且当场就介绍给应山县委书记让汪立波参加应山县委会,成立赵棚区委,汪立波任区委书记。”



距祠堂数百米处,有一座村庄规划的民房,这里曾是张家冲会师旧址。当年,陈少敏从竹沟率领200余人来到赵家棚(今赵棚镇),在张家冲与李先念会师,并完成首次整编,着手开创豫鄂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李先念来了以后,因为有汪立波提前做工作安排,到了(1939年)6月6号,和陈少敏在这里会师了以后,李先念又认为这里比较安全,条件成熟,在我们张家冲对所有汇合的部队进行了整训,大大地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从小我们受过这传统教育,这个红色基因我们至今一直在传承,我到现在教育我的子女,我们这个地方是老革命根据地,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如今革命老区赵棚镇已焕然一新。它秉承老区精神,持续擦亮“英雄赵棚”文化名片,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合力发展红色旅游与现代特色农业,已成为融合红色教育与绿色生态的美丽乡镇,利用红色文化推动现代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
编辑:曾晗
一审:盛婷
二审:吴焱
三审:叶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