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提起,外公虽身材瘦削,带兵打仗的本领却十分出众。”8月19日,李日新的外孙吴章明对外公事迹记忆犹新。今年65岁的他,仍住在安陆市孛畈镇。
1912年,李日新出生于安陆县孛畈横山村一户农民家庭,家境清贫却坚持求学。7岁入私塾,15岁熟读“四书五经”,22岁凭扎实学识成为塾师,以教书为业。1936年,他因塾师经验任联保文书,却主动投身地方治安,常随联保队打击土匪,还挤时间自学《步兵操点》《游击战术》等军事书籍,这为他日后带兵打仗奠定了理论基础。
1938年10月安陆沦陷,国难当头,李日新毅然弃文从武。他联络当地武装人员陈培宗等人,牵头组建起一支百余人枪的中队。不久,该中队被收编为“安陆县国民兵团独立第二中队”,李日新任中队长,开启有组织的武装抗日斗争。
国民党安陆县长彭炳文消极抗日,令一心救国的李日新极为反感。恰在此时,安陆国民兵团第三大队长周叔屏表达合作意愿。此后,二人在日伪顽复杂势力环境中,依托青龙潭特殊局势坚持抗争7个月,并成功扩充武装力量。
1939年7月24日,经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一团队政工干部联络,李日新与周叔屏率部正式加入新四军,部队编为第一团队第三大队,李日新任第九中队中队长。
1939年10月13日的新街战斗中,李日新沉着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设伏,待日伪军进至距阵地仅 40 米时下令突然开火,造成日伪军近半数伤亡。
1941年8月,周叔屏牺牲,李日新临危受命,接任安随应游击支队长。他率部袭击前来烟墩店扫荡的日军,激战中得到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支援,形成夹击之势,最终让日军伤亡惨重、狼狈溃逃。
1942年2月,李日新调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警卫团团长。是年4月29日至5月31日,在十五旅一部和京安地方武装援助下,李日新率部参与白兆山等地反击战。
生活中,李日新严格要求自己,作风简朴。组织为其配备的马匹,他常让给伤病员骑乘;袜子穿至无法再穿,仍要拆下线头重新利用。即便家人遭敌伪势力迫害,他也未曾动摇抗战意志。治军上,他同样严谨,果断处决队伍中叛变危害抗战的成员,以严肃军纪、凝聚部队抗日力量。
1943年春,经组织批准,李日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从爱国志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思想跨越。同年年底,他调任安应县抗日军事指挥部指挥长。他除了进一步扩大党的地方武装,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外,还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开展“一斗田”生产运动。
李日新带头开垦荒地、栽种蔬菜,因积劳成疾而病倒。即便如此,他仍坚守战斗一线,抱病指挥部队击退日伪军进攻。战斗结束后,其病情加重,于1944年9月在安陆赵家棚汤家湾不幸病逝,后归葬故乡。
李日新的爱国情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后人。吴章明一家始终谦逊低调、踏实生活。
吴章明谈起外公时难掩激动:“老一辈用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宁。他们亲历家园被践踏的苦难,心里始终装着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正是这样的家风传承,吴章明的儿子和侄子都选择参军报国,延续这份责任与光荣。
李日新的墓就在老家房屋的后面。每逢祭扫时节,吴章明总会带着家中小辈前往祭拜,郑重讲述外公当年投身抗日、抗击侵略者的事迹,以此教育后辈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努力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李日新学识深厚、思想开明,带兵打仗更有谋略,有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抗日烈士,是安陆的骄傲。”安陆市档案馆副馆长郭世鸿说。2015年8月24日,李日新入选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此外,其事迹还被纳入当地党史课、专题宣传册,广为传颂。
(记者 陈倩 特约记者 程晓光)